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资讯 >> 区县动态
文化星火点亮山乡——遂昌龙洋乡从“抬戏进山”到“非遗出山”的跨越
时间:2025-08-13 10:5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丽水日报

8月9日晚,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播出第四集《文以化人》,专题片中讲述了“钱江浪花艺术团的演出设备因山体滑坡受阻于遂昌山路时,龙洋乡的群众纷纷伸出援手,肩扛手抬帮助搬运设备,最终让深山里的乡亲们如期看到演出”的故事。

龙洋乡曾经的文化员廖恒民,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坐在电视机前久久不能平静。他目睹了龙洋乡这些年因文化的力量而焕发出的生机,总绕不开19年前那场用肩膀“抬来”的演出。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基层文化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农村基层。

如今的龙洋乡,文化底蕴愈发深厚,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此落地生根,成为这片土地鲜活的文化印记。每年,一场场热闹非凡的村晚如期而至,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将生活点滴搬上舞台,成为动人的文化风景。

“省里的艺术团要来我们乡里演出了!”2006年初冬,担任龙洋乡文化员的廖恒民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负责安排钱江浪花艺术团在乡里的文艺汇演。

“这个消息让全乡沸腾,省级专业的文艺团体来演出,还是第一次。”廖恒民说,“钱江浪花”所到之处,各地群众都像过节一样热闹。除当地百姓外,邻近的农民也开着拖拉机、摩托车前来观看。

深思熟虑后,廖恒民把演出安排到了乡里婺剧氛围浓厚的埠头洋村,演出场地、时间、工作人员……一切都准备就绪。

演出当天,钱江浪花艺术团的大篷车开赴龙洋乡埠头洋村,可没想到一场雨导致进村途中遇到山体塌方,虽然此时距离村里仅剩1公里,但车过不去,音响、服装、道具也运不进去,演出可能要延期了。

“省里的艺术团下来演出不容易,大家期待这场演出很久了!”廖恒民说,村民们一听演出要取消,立马就急了,全村60多号人,拿上绳子、扛起扁担,赶到了大篷车所在的地方。“不就剩1公里了吗,我们能帮着抬进去!”

大家二话不说,扛起道具,挑着设备,奔向村里。还有一名孕妇,大着肚子,拿起演员的服装包就往村里走。步履艰难,却没有人停下脚步。村民们对演出的期盼,也感动了艺术团的演员们:“大家的心意不能辜负,我们一定要留下来演出。”

当天晚上,演出照常举行。男女老少等在寒风里,为艺术团备好了热茶、面条、黄米粿。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演员们亮出“十八般武艺”,舞蹈、歌曲、小品轮番上演,现场喝彩声不断,村民的巴掌拍得通红……

演出结束后,村民们又自发组织,把演出需要的各种设备和道具,原原本本搬回到了大篷车里。

那一晚的喝彩声并未在龙洋乡消散,大家对文化的渴望与热情已深深扎根在乡土里。2007年,遂昌县龙洋乡、王村口镇,龙泉市宝溪乡、岩樟乡、住龙镇,以及福建省浦城县忠信镇六个同属乌溪江源头的乡镇联合开展浙闽毗邻六乡镇文化节,增进跨省三县六个革命老区乡镇之间的文化交流,推进区域文化品牌建设,该活动连续举办了15届。

“以前只是单纯的文艺演出,后来我们越做越好,开始把文化活动、非遗展示、经济发展情况也融入到了文化节中。”廖恒民说,村民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龙洋乡的文化生活日益繁荣,展现出村民从被动接受文化到主动追寻的生动转变。每年由村民自编自导的“村晚”热闹非凡,展现着乡土艺术的魅力;常住人口仅有1420多人(户籍人口3780人)的村子,却成立了拥有20余位诗词创作者的九龙诗社,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地传诵,而且漂洋过海,让乡情远播;遂昌“送戏下乡”的舞台下,每一场都座无虚席。

一直以来,遂昌县都在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一线下沉、向群众聚焦,让文化惠民真正落到实处。今年1至6月,全县组织文艺活动96次,服务91896人次。

2010年,遂昌县人民政府颁发了88号文件,公布了龙洋乡埠头洋唱班音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被置于区域发展的战略维度,开启了遂昌以文化赋能人与地区共荣共生的新篇。

龙洋乡的茶园传统武术、糖画、龙排制作技艺和遂昌长粽制作技艺相继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项目通过多维度赋能,为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领域带来显著效益,形成了一套可持续的“非遗+”发展模式。

茶园村曾是龙洋乡典型的“半空心村”,但这里的村民们世代习武,个个身怀绝技,忙时耕田采茶,闲时舞枪弄棍,因此茶园村又称武术村,茶园武术传承超过300年。

2016年,深圳乐领公司看中了“茶园传统武术”,投资6500万元打造集历史、文化、生态融合的“旗山侠隐”项目,让这个沉寂多年的古村落悄然蜕变。乐领公司租下了全村的老房子,并出资修缮、装修。许多村民收着租金的同时还在公司上班,每年额外的收入多了五六万元。

有了武术文化的“加持”,游客进来了,乡村的生气也回来了。公司的“90后”茶艺师郑秀珍依靠所学专业,让村里的茶农收入较往年有明显增加。村民罗蔡根家里的15公斤手工炒茶如今可以卖到4500元,比以前的价格高了三分之一。村里的竹筒酒、山茶、毛花猕猴桃等20余种特色农产品,也找到了更广的销售渠道。

同样作为省级非遗,龙洋乡九龙口村凭借"遂昌长粽发源地"的金字招牌,正书写着非遗传承与产业振兴的新篇章。这里的长粽不仅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醇厚风味10余次登上央视舞台,更在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之路。

眼下,九龙口村已争取到3000万元的省级乡村振兴综合试点项目,旨在打造集原料种植、工艺传承、生产加工、品牌营销、文旅体验于一体的遂昌长粽全产业共富链。这个项目建成后,将让传统美食焕发新生,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一只长粽撬动一方产业”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未来,龙洋乡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深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红色旅游遗址,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交融共生,让这片土地因文化的滋养而更具魅力、更显活力。

19年前,龙洋乡的村民用肩膀扛起的不仅是一台演出,更是一颗文化的火种;如今,这颗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其根系伸向非遗传承的沃土,枝干托起红色记忆的脉络,繁花结出乡村振兴的硕果。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文化”,文化的生命力,永远在于人与土地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