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第一批 “千年古村落”和 “历史文化保护村落”、省非遗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旅游村)、省历史文化名村、省传统村落。
河阳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城西北10.8千米,东经120"03'45",北纬28"42'32",地处栝苍山脉与仙霞岭过渡地带的丘间平畈,聚落沿新建溪呈团块状分布,平均海拔156米,总面积约0.4平方千米,人口约3100人。
河阳村号称“烟灶八百、人口三千”,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文化璀璨,底蕴深厚。元代设计的“一溪两坑、一街五巷”村庄布局,粉墙黛瓦的宗族庄园式明清古建筑群,以耕读传家重诗书礼义的耕读文化,还有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河阳窗花剪纸,以及古朴的民风民俗,构成了江南罕见的千年文化古村。
河阳村始建于五代末期,是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古村。据《义阳朱氏家谱》载,唐末僖宗年间(约公元九世纪七十年代)河阳朱氏始祖吴越国掌书记朱清源、朱清渊兄弟原籍山东濮阳,后迁徙到河南信阳。兄弟俩自幼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唐朝末年,群雄四起,你争我夺,战争连年不断,中原百姓饱受战之苦,纷纷南下避难。公元908年,朱清源、朱清渊兄弟俩带着一家妻小从河南信阳地区来到了浙江杭州。其时,浙江杭州人钱锥,唐末时,投军石镜镇将董昌部下,因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升任为镇海节度使。公元896年,击败董昌,占有江浙十三州之地。公元907年,他被后梁皇帝封为吴越王。建立了吴越国,自称为武肃王。吴越国刚刚建立,急需一批人才,恰好此时朱清源兄弟俩来到了吴越国,即投奔到武肃王那里。武肃王见朱清源学问渊博,口才出众,即聘他为掌书记,成为王宫主管。武肃王在位25年,
先后多次派遣朱清源出使邻国,解决争端。由于朱清源善辞令,每一次出使都圆满完成了任务,致使邻国无隙可乘,避免了战争,使吴越国人民安享太平。由于没有战争,钱武肃王在位期间,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征发农民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城凡一河一埔都建堰闸,以利蓄水泄洪旱涝保收,并建立了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朱清源辅佐钱武肃王,为发展吴越国的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932年,钱武肃王病故。从此,兵争愈演愈烈。朱清渊看到国家四分五裂,自恃武艺高强,立志勘乱,以靖中原。朱清源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天下群雄四起,却没有一个真正得人心的领袖,大势难定。因此规劝弟弟不要为别人卖命,暂时找个地方隐居起来,待天下形势明朗后再说。
但是到什么地方呢?朱清源以前出使邻国时,曾到过缙云,看到缙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犹似仙境,且远离兵争之地,早就有心在缙云找个地方定居下来。公元932年春,朱清源兄弟俩带着一家大小来到了缙云县城。第二天找了个有名气的风水先生,到全县各地踏勘风水宝地,寻找定居的地方。
他们一行三人来到缙云西乡二十五里地的时候,被这里的山川牢牢地吸引住了。看,中峰山脉犹如一把金交椅横亘在西南边,主脉中央垅左右两边各有两条山脉直扑一个高高耸起的小山头,犹如五条蛟龙争抢一颗明珠。西边天马山横空出世,里西岩尖高耸入云。北边大小岩山恰如一头雄狮扑地,势欲腾空。还有顾云山状如大、小眠牛酣睡未醒。东边东溪山好像一只金鸡放声高唱。水麦磨山与南边的黄碧山隔溪相望形成水口大门。大、小八都坑两水在双港口汇合,由北向南直冲黄碧山又向东折向水麦磨山,成猪头岩潭,折向韩畈二井山而去,一波三折犹如一条玉带,蜿蜒流淌。群山绿水之中一块盆地状如一朵盛开的荷花。风水先生看后赞叹道:“凤水宝地,真是风水宝地。落脚此地,无冰雹之灾,无飓凤之忧,人杰地灵,定能发祥宏衍一派。”兄弟俩也十分满意。于是,就定居此地。
为了使子孙后代不忘祖宗根本,便以河南信阳各取一字而名叫“河阳”。
朱氏定居以来,已繁衍四十三代。现居河阳的大多是第三十五至四十三代朱氏子孙。江南不少地区,如莲都、青田、温州、台州、湖州,甚至福建福州、安徽歙县等地的朱姓,各支各派大多发源于河阳。河阳村民94%以上姓朱,一千多年来,他们崇尚礼教,耕读传家,重农经商,人才辈出,富甲一方,成为缙云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