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级部门专栏 >> 市民政局 >> 图片新闻
浙江省千年古镇(村)丽水篇风采展示(三)——象溪村:千年耕读地,古韵焕新颜
时间:2025-11-14 14:2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松阳县民政局

在浙西南的松阳县象溪镇,静静坐落着一座拥有 1300 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象溪村。它宛如一颗镶嵌在松阴溪畔的明珠,枕着溪水的碧波,秉持着“耕读传家”的祖训,自唐代一路走来,将历史的厚重与乡村的蓬勃活力交织融合,绘就了一幅独一无二的绝美画卷。如今,这座以“象”为名、以“德”立村的古老村落,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它的时代传奇。

象溪村貌

象溪村的起源,蕴含着一段与“象”紧密相连的动人传说。唐朝,国子监太学生高温乘船途经松阴溪,一眼便被溪中那块形似大象盘踞的巨石所吸引,认定此处风水绝佳,于是毅然举家从钱塘迁居于此。千余年的岁月流转,如今全村700余人中,85%以上皆为高氏后代,高家的故事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成为了村庄深厚的文化底色。

村口那座“德厚流长”的牌坊,宛如一位沉默而坚定的守护者,它不仅寄寓着对高家子孙德行如大象般厚重的殷切期望,更期盼着这份美好的品德能如松阴溪水一般,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作为远近闻名的“进士村”与“耕读村”,象溪村的文脉从未有过片刻的中断。自唐代起,这里先后走出了6位进士、5位举人和85位秀才。村内的进士铜像群,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其中唐代的高鑑官至一品翰林学士,后梁的高浩任正三品泉州府刺史,清代的高焕然任正四品钦州知府,他们堪称高家荣耀的杰出代表。

象溪村口牌坊

高焕然的事迹在村中广为流传。清朝后期,朝政腐败不堪,高焕然留下“官可不做,人不可不为”的家训后毅然辞官回乡。此后,他与族兄携手创办象溪初级小学,兼任松阳孔教会会长,还精心制定《高家家训》用以规训族人。1926 年,他主持编纂《松阳县志》,凭借卓越贡献成为松阳县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其 99 岁的孙子高善长至今仍健在,宛如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活历史”桥梁。南宋时期,高翥、高宗商、高商老三位进士也为村庄增添了璀璨的光彩——高翥累迁提点刑狱公事,高宗商、高商老则是心学“四明学派”在松阳的代表人物,他们与陆九渊、朱熹交往密切,进一步深化了村庄的文化底蕴。

象溪村文昌阁

象溪名人廊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村庄的仁人志士,其中高自元、高威廉叔侄的故事尤为动人。二人是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同时也是高焕然的后代。1936 年,高自元在南昌试飞意大利战机时,因气缸爆炸壮烈殉国,年仅 24 岁;1938 年,高威廉执行轰炸日军战舰任务后,为掩护战友与日军战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坠机身亡,年仅 23 岁。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忠”的深刻内涵,为村庄的家国情怀增添了厚重而深沉的一笔。

2009 年,象溪村以农村危旧房改造为契机,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崭新征程。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实干,村民们也积极响应,纷纷投身其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昔日破败的村庄实现了华丽蜕变,如今已呈现出风景优美、人文和谐的崭新模样,石门广场便是这一蜕变的典型成果。

象溪村临水而建,过去家家户户以石为门,石门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为了留住这份珍贵的乡愁,村里四处收集散落的石门,精心打造了石门广场。广场入口的“五福临门”由五座石门巧妙组成,分别对应“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的美好寓意,居中的“好德门”与“德厚流长”牌坊相互呼应,时刻提醒着村民“以德为先”的处世之道。

往里走,“封侯拜相”石门格外引人注目。门下的石鼓是传统的“门当”,上方的木饰则是“户对”,影壁上的大象木雕寓意着“宰相”,既暗含高鑑任翰林学士被称“内相”的典故,也寄托了古代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理想追求。广场内两条岔路“万象更新”与“一元复始”暗藏“象一”二字,前者由八道石门组成,分别对应“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及相关历史人物;后者则以泥墙、石门等元素,尽显浓郁的农耕气息。广场尽头的“铜钱路”由石磨铺就,对面的“元宝山”形似元宝,承载着村民“招财进宝,前程似锦”的美好愿望。

象溪村貌

村中的“留住乡愁”景观别具一格,由老瓦片、老砖头、老酒坛巧妙组合而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些老物件成为了唤醒村庄记忆的生动载体,让每一位来访之人都能真切触摸到古村的温暖与温度。高氏宗祠是象溪村的文化核心所在,由 12 根石柱稳稳支撑,外八根圆柱、内四根方柱的独特设计,既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古老哲学,也告诫子孙要“外圆内方”——待人接物要灵活有度,内心深处要坚守原则。12 根柱子对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寓意着子孙要时刻铭记祖恩。宗祠天井呈“回”字形,雨水汇聚其中,象征着家族强大的向心力,族人踏过“回”石祭拜,暗含着“回家”的深情之意。宗祠内的五副对联各有深意:“山对双峰水环半壁、富称万石贵甲一乡”生动描绘了村庄的秀丽风貌与昔日的富庶繁荣;“渤海共分支肇锡天潢原有自,广陵独封郡缅怀祖德慎无忘”追溯了家族的源流与发展;“由唐宋至今宗脉延昌逾千年,自余杭至此先人卜吉已三迁”记录了村庄千年的历史变迁与迁徙历程;“诗曰思无邪、礼云乐向德”则以儒家经典强调了育人理念的重要性。与南方其他宗祠不同的是,这里的雕刻多为“鹿”,取“福禄世家”之意,彰显着村庄深厚的耕读传统与文化自信。

宗祠附近,高斐然故居门前的旗杆石见证了他举人的身份,天井中水牛、莲花、青蛙造型的“古董”,既具有辟邪的寓意,盛满雨水时还可兆示“风调雨顺”,遇到火灾时又能作为“消防栓”发挥作用。朱熹讲学地分为三个展区,全面展示朱熹的生平事迹、理学文化以及《高家家训》,墙上“官可不做,人不可不为”的家训,已然成为了村党员干部的“座右铭”。

农耕展示馆内,收集了斗笠、蓑衣、石磨等传统农耕器具,还详细展示了有机山茶油的制作工艺——山茶油营养价值极高,榨油后的茶饼还可作为洗发用品。展馆专门设置了互动区,让孩子们能够亲身体验农耕劳作的乐趣,既唤醒了老一辈的乡愁记忆,也让农耕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象溪村的文化地标远不止于此:太守第是高焕然的故居,“学道爱人”的匾额见证了他勤政廉洁的一生;元坛庙曾是朱熹讲学的旧址,留存着高焕然的书法墨迹;文昌阁供奉着文昌公与魁星公,高焕然曾在此苦读,最终高中进士;半亩方塘因朱熹的《观书有感》而闻名遐迩,塘水清澈如镜,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象溪村传统教育馆

近年来,象溪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崭新道路。一方面,精心谋划高效产业项目,促进村民持续增收。以提质增效、稳定增收为导向,积极拓展空间资源利用方式,充分挖掘多元价值潜力。有效整合镇域内的园地、企业屋顶等资源,推动其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助力村集体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招引优质文旅项目,重塑村庄活力。坚持市场化路径,以村内闲置房屋、沿溪园地等存量资源为核心,高标准引进优质运营团队和社会资本,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同时,积极开展“三治一提升”行动,优化人居环境。全面整治不和谐建筑、乱堆乱放等问题,鼓励村民打造“美丽庭院”,通过治脏、治乱、治差提升村容村貌。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推进管线序化、污水终端改造、道路建设与硬化、外立面改造等工程,打造更多公共文化空间。

从唐神龙年间建村到如今的“美丽乡村”,从“耕读传家”到“共富工坊”,象溪村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这座千年古村,正以传承为根、创新为翼,在新时代续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